於七十年代後出生的朋友,童年都一定有看日本卡通。即使長大後我們對卡通依然不離不棄,繼續需要動畫作為生活養份。早前日本政府宣佈大規模掃蕩內地盜版動畫,引起一眾動畫迷的恐慌。今期便和大家細說日本動畫在香港播放的三個時代的轉變歷史,從而觀照這三十年來日本動畫的變化。


七、八、九十後的經典動畫各異奇趣,對老餅而言,童年回憶是《飄零燕》、《小甜甜》,八九十則後可能是《百變小櫻》、《暴碼暴龍》等。
七十後電視時代
一切由香港免費電視台:無線電視及麗的電視(即亞洲電視)開始。兩台當時主要也是播放日系卡通,如無線的《小甜甜》、《魔神英雄傳》,隔離麗的台則有《山T女福星》、《超時空要塞》等,從 1976 年到整個九十年代,成為了那些年小朋友心目中的經典。
經典之所以經典
為甚麼八九十年代電視上的卡通都會成為我們口中的經典呢?一方面當時動畫在畫功、故事和音樂各方面都盡善盡美,更重要是當時根本沒太多選擇。在一個指定時段播放卡通,明天回到學校時同學都在討論昨天的劇情,你找不到不愛的理由。


八十後老翻時代
九十年代中後期至千禧年前後是老翻的年代。那些年,信和不少店鋪都直接將日本剛播放完的一集動畫錄製至 VCD 上販賣。侵犯版權固然不對,但也因此我們才有機會搶先收看在免費電視上還未以至從未播映的動畫,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新世紀福音戰士》、《全職獵人》和《聖鬥士星矢(冥王篇)》,以及後來的《火影忍者》等。從卡通改稱動畫,也是在這些年頭開始。


九十後網絡年代
WEB 2.0 和寬頻的出現,令世界從此不一樣。如今連老翻也不用買,在互聯網便可免費下載,甚至即時線上收看動畫。很多內地網站更直接將整季動畫上載至私人網站,透過點擊率賺取廣告費。上月,日本政府與 15 間動畫製作公司及出版社聯手,對 580 個海外違法網站營運者提出盜版作品刪除要求聲明。不過至今仍然很多網站活躍,看來肅清行動還有一條很長的路。
從卡通到動畫:題材與元素的變化
卡通與動畫的界線
根據台灣網站巴哈姆特的解釋,卡通(Cartoon)多指畫風抽象、故事情傾向喜劇的動畫;動畫(Anime)則較深奧難懂。另外亦有人以年齡層作區分,卡通以孩童為主,動畫則年齡層較高。其實在深夜時段播放的動畫題材相當廣泛,不少涉及戀愛甚至色情成份,以至人性黑暗面、權力鬥爭等,絕非入世未深的兒童所能了解。


輕小說的加入
以往動畫絕大部份由漫畫改編而來,現時則很多以輕小說改編。輕小說可按字面解為「可輕鬆閱讀的小說」,一群有活力的輕小說作家為動畫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劇本,大大增加了近年動畫的文本深度。至於輕小說為何在日本急遽冒起又是另一個故事,留待日後專題再探討。

日常系動畫堀起
千禧年以後,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動畫越來越多。動畫中的角色跟現實中的你我沒什麼分別,描寫生活日常的笑點,又或一抹即逝的悲與喜,有點類似無線的處景喜劇,但又更輕更虛無縹緲(因此這類動畫也有「空氣系」的別稱)。卻正因為那種普通得不過的生活日常,反而讓受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代入感。「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正是欣賞這類作品的最佳寫照。

題材與調性的變化:萌
每個年代都有一個潮流主軸與風格趨勢,動畫也不例外。日本漫畫的題材涉嫌範圍非常廣泛,八九十年代最興的題材要數機械人、宇宙戰爭、怪獸、變身為主,而核心調性是熱血。而千禧年以後,支配整個動畫界核心元素的是「萌」。近年動畫十套有八套都有以一群外表看來跟小學生無異的「萌角」,只要其中有一個「觸動」到觀眾,便能令他乖乖獻金。

後記:龐大消費力的目標觀眾
為甚麼現時以年輕以至成年群眾的段動畫比以往兒童向的卡通發展得更快更繁盛呢?原因是動畫的目標觀眾,很多是來自昔日看卡通的小朋友,他們現在長大成人,擁有強大的消費力。只要他們喜歡,動畫影碟以至 figure 及一切精品,全部買下來也不稀奇。這樣的一個連鎖消費市場,成為了近年動畫市場愈來愈加壯大的催化劑。